背景: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
今年两会期间,对长三角一体化深化的呼声也不断涌出,其中包括建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纳入自贸区,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度;支持地处长三角腹地的浙苏皖交界地区建设浙苏皖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发展试验区等
5月28日,全球领先的数据智能科技企业mobtech与国际知名房地产咨询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举办线上发布会,联合发布《流动的长三角》研究报告,针对几大生产要素在长三角的现状布局及未来发展加以探讨。
商务流通 – 27 座主要城市间的商务联系与辐射范围
长三角集中了全国约12%的人口,预计至2030年比重还将上升一个百分点。城市间水脉相连,往来密切,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 苏州至上海是长三角商务流量最高的线路
– 南京、杭州与周边城市的商务交流强度高于上海
– 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协调发展将在一体化推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与苏州的同城化商务联系已十分明显。以通勤和出差客群构成的商务客流量而言,常住苏州、前往上海出差或工作的苏州至上海线遥遥领先于其他线路。虽然苏州人口约为上海的44%,但苏州至上海的商务客流却是上海至苏州线的两倍。此外,无锡至苏州线也是流量极高的线路,这也意味着包含苏锡常在内的上海大都市圈的内部往来已经高度一体化。
但以商务客流强度而言,苏州至上海线仅位列第三,而镇江至南京、嘉兴至杭州分列前两位。反映出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强大的辐射能力。相较之下,合肥的影响力暂时偏弱,滁州和马鞍山居民最常去往的商务城市为南京。
长三角除上海之外,实际落户门槛已经很低,对引进人才构成利好。但回顾近两年人口增速与规划比较,浙江的整体表现明显好于沪苏皖。若维持当前增速,杭州和宁波至2030的人口都将突破1,000万,大幅超过预期。
便捷的城际交通网络令人才流动加速,对某些城市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需要城市管理者额外加以关注。未来五年,长三角的高铁运营里程预计将翻倍,超过1万公里。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未来城际高铁投资力度不减,以铁路与周边地块联动开发的tod迎来发展机遇。
产业革新 – 长三角的全产业链分布
– 从传统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到新兴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长三角是中国产业体系最齐全、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区域。其中,汽车产量占全国22%,软件和信息技术收入占比31%。
新能源汽车
长三角是中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同时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重地。在特斯拉和蔚来的现有及潜在供应商中,约80%在长三角设有不同职能的部门,以上海、苏州和宁波占比最高,比重均超过10%。
车联网与智能化、无人驾驶将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车联网领域,上海有我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无锡有世界首个车联网城市级开放道路示范样板。而随着 5g 技术加速推广,汽车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技术革新。
信息技术
长三角在信息产业的优势依然在于全产业链覆盖,有助企业实现从网络搭建到终端存储系统全产品线解决能力。软件方面,2019年长三角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占全国比重达31%。硬件方面,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研发制造领域的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50%。
在华为2018年92家核心供应商中,超过70%在长三角设有不同功能部门,其中以上海、苏州、无锡最为集中。随着华为在上海青浦的全新研发中心落地,将给周边城市带来更多产业集聚机会。
未来 – 新一轮机遇向前
2020年初以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新政持续聚焦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
融资:长三角集中了全国约24% 的资金;
房地产:长三角约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25%;
智慧城市:5g等基础设施升级开启智慧城市时代。
一体化对不同层级城市带来挑战和机遇。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仍是核心城市的最大优势。对中小城市而言,积极融入临近核心城市产业链,或基于自己特色挖掘文旅、商贸等产业,将成为突围的关键。
如需报告及其他更多咨询,可联系:
mobtech
商业地产 曹晨
caoch@yoozoo.com
www.mob.com